日前,重庆研究院生态中心李思悦研究员团队通过对近30年(1985-2011)以来湄公河主要站点水体关键生命要素(碳、氮、磷、硅)的浓度、化学计量比及输送通量的分析,探明湄公河碳(DIC)、硝态氮、溶解性无机氮、总氮、溶解性硅(DSi)年输送通量显著增加,且氮、磷的各组成形态的浓度及通量在最近10年内增加尤其明显,反应了人为活动对氮、磷输入的贡献。
人为活动引起的氮磷输入的增加不仅改变着河流及其近海水体营养物质的浓度,而且改变着不同形态营养元素的化学计量比,进而引起水域生态系统的改变。以往研究表明,全球大多数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且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受磷限制,而在长江、密西西比、部分欧亚河流及Danube, Rhone和Seine的河口均出现了小于1 的硅:氮比值(硅:氮比值1是水体浮游藻向有害藻演化的关键指标之一)。湄公河作为重要的跨境河流,目前正受到农业、工业发展、水利建设等人为活动干扰。
为此,团队在研究中发现,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显示过去30年内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生长已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硅/氮比逐年减小。随着氮、磷人为输入的持续增加及流域水库建设引起的水文形态的改变及对硅的截留,流域有发生水华的风险并引起水域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研究对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研究对了解河流重要生源要素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以“Rising flux of nutrients (C, N, P and Si) in the lower Mekong River”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2015,530, 447-461)上。
论文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15007635
湄公河浓度及通量年变化规律(左图)以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学特征(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