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信息公开网站地图联系我们English中国科学院内网
  媒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cigit2019 > 媒体 > 媒体扫描
【中国科学报】数值天气预报背后的故事——记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启龙
2020-11-27| 编辑: | 【

  孙启龙 

  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所,现任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长期致力于超算应用技术研究,牵头开发的重庆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为地方减灾救灾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背后,有这样一个人日复一日无声地奉献着,见证着重庆市数值天气预报精度不断提高。他就是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孙启龙。自2012年加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从事超级计算应用服务工作,他便和数值天气预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零基础到数值天气预报专家 

  入职的第一周,孙启龙便走上了数值天气预报超算应用服务的道路。很快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孙启龙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天气预报背景知识匮乏。

  阅读大量天气预报相关专业书籍、查阅数值天气预报前沿文献材料,孙启龙在短时间内快速弥补自己的短板,对国内外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

  为了掌握国际领先数值天气预报技术,孙启龙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前往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联邦气象中心风暴分析与预测实验室进修学习。其间,他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进行了性能分析和优化,使中尺度预报计算时间从8小时降低到4小时、风暴尺度预报的计算时间从1小时降低到30分钟以内,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增加了预报产品的时效性,让决策部门有更多的时间来统筹部署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方法。

  超算平台扩容突破数值预报瓶颈 

  2012年以来,重庆数值天气预报飞速发展,经历了从重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到西南区域模式,再到长江黄金水道数值预报模式的发展,超算计算能力成为制约数值预报发展的瓶颈。

  孙启龙于2012年9月—2015年9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重庆市气象局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建设项目,紧接着于2016年6月—2019年6月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重庆风暴尺度集合数值天气预报的建设项目。他和团队研发的重庆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采用ARPS同化系统和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立了适合于重庆复杂地形的资料获取和预处理系统、资料快速更新同化系统、中尺度和风暴尺度集合数值预报系统、数值预报后处理系统、数值预报检验系统、数值预报订正系统等,并提供了丰富的数值预报产品。

  在孙启龙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以及重庆市气象局的积极推进下,2016年,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超算平台扩容建设工作完成。扩容后的超算平台计算能力达到400万亿次,存储资源达到2.5Pb,为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和集合预报的研究和业务化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

  提供服务支持避免灾害损失 

  重庆市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从2012年开始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超算平台上业务化运行,其服务支持是一件枯燥繁琐而又责任重大的事情。一个小的疏忽和失误可能导致预报结果的缺失,进而影响整个天气预报的发布和灾害性天气的应急部署。

  孙启龙和业务化运行服务支持团队每天24小时关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运行情况,发现风险和故障及时排除和修复,在重大天气过程期间更是要现场值守,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

  孙启龙多年来的默默坚守和对重庆市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及时精准预报,为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避免了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是基础,气象应用服务才是目的。孙启龙及其团队希望在面向公众的专业气象应用服务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已着手在航空气象服务方面,与相关部门合作探索创新应用。同时,孙启龙带领团队开展航母周边气象环境模拟的研究及开发工作,通过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计算机流体力学结合,模拟航母及周边环境的风场分布。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孙启龙深知科研工作任重道远,他将继续在数值天气预报超算应用服务领域砥砺前行。

  (作者:林小光,单位: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报》 (2020-11-26 第3版 信息技术)
孙启龙在超算平台工作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方正大道266号 邮编:400714
联系电话:(023)65935555 传真:023-659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