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科研进展

淹水强度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影响消落带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

时间:2025-04-23编辑:水库生态学研究中心

三峡水库的调度和蓄水引发了显著的水位波动,这对河岸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微生物群落在维护土壤健康和生态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关于水位变化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库消落区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综合影响的研究仍相对匮乏。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水库生态学研究团队,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他们重点分析了人工混交林、天然草地和农田在不同水位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群落构建机制。研究发现,在高淹水强度(对应低水位高程区域)的条件下,天然草地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复杂性显著提升,尤其在中低水位高程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而在淹水强度较低(对应高水位高程区域)的环境中,人工混交林则促进了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增强了土壤的生态健康。由于水库调度导致的周期性淹水,土壤中细菌的群落构建机制由确定性过程主导,而真菌的群落构建机制由随机性过程主导,这体现了淹水对微生物群落复杂的影响机制。该研究强调了,在制定三峡水库消落区的植被恢复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淹水胁迫强度来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这些发现不仅为三峡水库的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受水库调度影响地区的管理和恢复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complex interplay of flooding intensity and land use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riparian zones: Insight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为题,发表在土壤学经典期刊《CATENA》上,原文链接为: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4.108549。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库生态学研究中心的朱凯博士为第一作者,吴胜军研究员和黄平研究员担任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峡库区后续规划等项目的资助。

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海拔与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