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以重庆研究院为依托,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统一管理。

重庆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定位,紧扣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目标要求,始终牢记身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强化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开拓进取,积极作为。

重庆研究院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安全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发展等重大需求为牵引,发挥在生态环境、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构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支撑的长江上游国家级绿色智能技术创新平台。下设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和人工智能学院、汽车软件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拥有创新人才队伍近500人,在校研究生600余人。

重庆研究院聚焦“智慧河库生态系统”“智能信息与制造”两个主攻方向,将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同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相结合,开展目标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和智能化技术研发,取得了系列有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其中,面向国际前沿提出水质系统信息学新兴交叉学科;发现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功能切换的“165 M 现象”,推动消落区治理与保护模式地方立法;构建大型水库生命周期碳通量模型与算法,揭示水利水电工程低碳清洁属性,获得IPCC等采纳,回应国际质疑;首创微生物库伦法检测新原理,打通“过程机制-信号映射-仪器装备”创新链条,研制出全球首台水质检测BOD-Q仪器装备及10台套原创仪器与装备;构建了地质灾害智能预警预报模型以及气-水-灾-生耦合系统,在重庆奉节等地成功应用;开发精准天气预报系统服务大飞机试飞、神六返航;开发边缘计算轻量化分析竞训系统助力冬奥健儿为国争光;研发人脸识别技术在国内56家大中型机场获得应用;宽光谱高吸收石墨烯复合材料已应用于辐射计、光谱仪、航天定标黑体等产品,在风云3号、4号气象卫星等型号任务上完成装机应用,材料光学和空间环境适应性等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共同研制完成国内首台空间在轨高精度3D打印机,有力支撑在轨服务、在轨维护和深空探测等国家战略需求;研制了光子型红外探测器,支撑国家重大任务。

重庆研究院积极践行“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企业孵化”产学研模式,创建了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依托1100余项专利核心技术孵化企业20余家。在石墨烯材料、超级电容器、人脸识别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点产业化成果,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在民航、安保、金融等领域推广应用,孵化出云从科技、中科超容等多家高成长性高新科技企业。与重庆市高新区、长寿区等深度合作,成功创建石墨烯产业园、长寿中科未来城创新产业园等特色科技园区,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落地转化。

面向未来,重庆研究院聚焦前沿科学技术,瞄准国家需求,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作用;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坚持科教创产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庆研究院将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